2009年9月16日 星期三

輔助記憶體

輔助記憶體
由於主記憶體的空間有限,而且當電源關閉後內容便會消失,所以將暫時不用且需要長期保存的程式與資料都存在輔助記憶體內。每當我們要使用這些資料時,電腦便將在輔助記憶體內的程式與資料重新載入主記憶體內。輔助記憶體的存取速度比主記憶體慢,但是成本較低
常見輔助記憶設備軟式磁碟機、高容量軟碟機(ZIP)、硬式磁碟機、光碟機

軟式磁碟機


A、磁碟機外觀:
      下圖中5.25吋磁碟機在上、3.5吋磁碟機在下














B、磁碟片結構:











高容量軟碟
  高容量軟碟機是一種類似軟碟機的儲存設備,大部分的產品容量都可達到100 MB以上,適合用來做較大量資料的儲存或備份:常見的有Zip 、LS-120等。













硬式磁碟機 (HDD)
  硬式磁碟機(Hard Disk Drive,簡稱HDD),簡稱為硬碟,它是用來儲存資料的重要工具,比起軟碟機,它兼具有容量大和存取資料速度快的優點。由於大部分軟體幾乎都要安裝到硬碟上才能使用,因此硬碟已經是必備的電腦設備之一了。
使用種類:桌上型電腦用、筆記型電腦專用
介面分類:IDE硬碟、SCSI硬碟
目前常見的容量有:40GB、80GB、120GB
 



















使用硬碟時須注意下列幾點:
切忌震動、撞擊、甚或拍打硬碟機:硬碟中有存放資料的磁盤和讀寫資料的磁頭,磁頭是以0.00000762cm-0.000017Scm的距離浮在磁盤上,當硬碟高速運轉若受到碰撞,將造成磁頭與碟盤的猛烈撞擊,造成無法彌補的損害。
避免瞬間開、關電源:硬碟在使用結束後,都需要做停機的動作,將磁頭退回定位,並停止磁盤的轉動:如果切斷電源後,又立刻打開電源,正要回到定位的磁頭可能會因為馬達忽然加速而抖動,因而撞擊到街在高速運轉的磁盤,造成磁盤或磁頭受損。
避免接近會產生強力磁場的物品:因為硬碟是利用磁性物質來記錄資料,如果太接近具有強力磁場的物品(如音響喇叭) ,即可能對硬碟產生不良的影響。
硬式磁碟機的基本構造  硬式磁碟機的基本構造最重要的是存放資料的磁盤及負責存取資料的磁頭兩部份。

  硬式磁碟機內部有一至數片磁盤由一根轉軸在圓心處串起來;磁盤上之每個同心圓稱為磁軌,每個磁軌可分成數等分,每一等分稱為一個磁區,磁區為資料存取的基本單位。








光碟機
唯讀光碟機(CD-ROM)與CD燒錄機(CD-RW)
   唯讀光碟機所用的CD-ROM(compact disk read-only memory)光碟片與一般的音樂CD片大小差不多(直徑約12公分),每張容量約為650MB(或74分鐘)以上(市面上已停產),目前已發展到700MB(或80分鐘)。
  通常CD-ROM光碟機只能讀取光碟片上的資料(目前最大讀取速度為52倍速),如果要將資料寫入光碟片,需使用特別的CD燒錄機與光碟片,目前有CD-R(recordable)光碟機和CD-RW(rewritable)光碟機。其中,CD-R光碟片只能燒錄一次資料,但CD-RW光碟片則能重複燒錄


















DVD-ROM
   數位影音光碟機(digital viedo disc-ROM),簡稱DVD-ROM或DVD光碟機。DVD光碟片容量在4.7GB以上,約為CD-ROM的7倍,原先用CD-ROM來存放電影的VCD(video CD)亦逐漸改由DVD-ROM來儲存成更高畫質的電影。DVD光碟機亦可讀取DVD-ROM、CD-ROM光碟片及一般音樂CD片的資料。此外,可讀寫的DVD光碟機也已經問世,可作重複讀寫資料,相當於CD-RW光碟機的作用。


2009年9月8日 星期二

主機板與CPU和電腦週邊設備












主機板
實際上主機板就只是一快電路板,英文名字叫做Mainboard,也有人稱之為Mother board,簡稱M/B。它的長相其實也很簡單,上面有許多的線路並且焊滿了各式各樣的電子零件,這些經過設計與安排的電子零件及線路,各司其職的分別完成它們的使命,讓我們得到我們期待的結果。
不同類形的CPU會搭配不同的主機板,在過去的8086、80286、80386以及早期的80486 CPU時代,CPU是直接焊在主機板上的。後來為了讓使用者能降低成本及便於昇級,主機板上只留下CPU的插座,不再將CPU焊接在上面。
 
主機板工作原理
  主機板的工作就是如何協調中央處理單元、輸出入單元、儲存單元能夠一起完成工作。

匯流排
所謂的「匯流排」就像是一條高速公路,而實際上,「匯流排」
是電腦板內的多層線路,它連接的不是單一的設備,而是來自電
腦內外各處的周邊。
 
快取記憶體
  一般的主記憶體的讀取速度與CPU運算速度相比還是太慢,透過匯
流排給CPU運算的資料來不及讓CPU運算時,CPU空在那裡就浪費
時間,所以就有所謂的「快取記憶體」(L2 Cache)的出現,它的存取速度
比一般的主記憶體快了許多,我們就可以先把CPU所需要運算的資料送
至快取記憶體儲存,減少CPU等待的可能。





  ISA介面插槽
  這是一種古老的匯流排插槽,每秒最高傳輸速率才5MB,除了一些
舊式的介面卡和音效卡會使用外,大概很少廠商要再設計這種介面的卡了

PCI介面插槽
  目前的主機板及介面卡以PCI介面為主,最高傳輸速率是每秒13
3MB,所以顯示卡、影像補捉卡等等需要大量資料傳遞的周邊,都採用
PCI介面。最近新一代的音效卡也有採用PCI介面,是為了3D音效
大量資料而鋪路。
 
AGP介面插槽
  AGP繪圖加速埠的產生,乃因使用者對於電腦繪圖品質的要求不斷
提高。目前一般非AGP顯示卡的電腦,對於3D顯示的功能仍然有極限
,當要求3D的模型更平滑的顯示時,需要相當大量的貼圖圖形資料及高
速的運算。所以目前市面上昂貴3D顯示卡提供的就是額外的運算晶片與
儲存空間。
  AGP繪圖加速卡透過AGP加速埠可以直接使用系統記憶體存放繪
圖資料,可以省去加裝3D加速卡的成本。不過使用AGP未必會比3D
加速卡快,因為3D加速卡上大多使用SGRAM或RDRAM,資料存
取速度比一般系統記憶體快上許多,只要加大卡上的記憶體,得到的結果
未必輸給AGP繪圖卡。
 
BIOS(Basic Input Output System)
這裡存放著電腦開機時執行的程式,偵測並告知電腦系統所擁有的設
備並載入作業系統。使用快閃記憶體儲存的BIOS,可以透過程式更換
新版的BIOS,而不必將整顆BIOS ROM拔起來更換。












CPU






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處理器」之簡稱,它是使整部電腦能夠運作的最核心、最重要的元件。 其作用就是當電腦系統開始運作時,CPU從記憶體內,讀取操作它的軟體的指令與資料,透過ALU運算出結果後存回記憶體,同時由主機板,與外界的I/O週邊溝通,達到資料處理的目的。
CPU為控制整部電腦運作的中心樞紐,其內部包括控制單元、算術及邏輯單元、暫存器或記憶單元。
算術及邏輯運算單元(ALU):加、減、乘、除及比較、選擇、判斷等運算。



控制單元(CU):翻譯程式中的指令的解碼功能及協調控制各部門依指令執行使電腦自動化處理資料。



記憶單元:儲存目前正要被處理運算的程式或資料,容量以KB為單位。



輸入單元(Input,I/P):接受輸入的資料或程式,以供進一步處理。如:鍵盤、滑鼠等。



輸出單元(Output,O/P):負責將CPU處理結果輸出,輸出於各種輸出設備上,如:印表機、磁 碟機等。



暫存器(Register):暫時儲存資料,如用來儲存運算的累積器。其功能與記憶體相似 。



CPU內部較重要的暫存器:



1.程式計數器PC (Program Counter):負責儲存CPU下一次所要執行的記憶體位址。



2.指令暫存器IR (Instruction Register):負責儲存CPU所要執行的指令。



3.堆疊指標器SP (Stack Pointer):負責儲存CPU目前使用的堆疊位址。



4.位址暫存器MAR:負責儲存CPU所要存取記憶體資料的位址。
 
微電腦的基本結構



1.位址匯流排Address Bus:負責傳送CPU所要存取資料的位址,它可以決定CPU所能處理的記憶體容量,N條位址線可以擁有2的N次方的記憶空間,而其位址為0至2的N次方來減1。



2.資料匯流排Data Bus:負責傳送CPU所要存取的資料,其線數的多少代表CPU的字組Word,亦即CPU一次所能存取資料的基本單位,常稱N位元CPU亦就是此CPU有N條資料線。



3.控制匯流排Control Bus:負責傳送CPU所發出的控制訊號。
 
衡量CPU的性能有下列幾項



1.內部運算架構(Architexture)例如說這顆CPU的內部設計,是scalar,還是超純量(superscalar)的設計;有無內建快取記憶體,指令、資料與記憶體的讀寫設計等,都會影響整個CPU的運作效能。



2.位元處理能力例如8位元、16位元的CPU。通常這跟CPU內部暫存器、資料匯流排或指令寬度有關。就Intel的定義,8086/286的通用暫存器(General Purpose Registers)GPR是16位元,所以它們算是16位元的CPU;386/486以至於Pentium、Pentium Pro,也是32位元的CPU,因為CPU核心的GPR只有32位元。



3.記憶體容量我們說這顆CPU的記憶體控制範圍有多少MB,像386/486等32位元的CPU,其最大記憶體容量有2的32次方等於4096MB=4GB。



4.工作時脈(clock)每個CPU工作時脈越高,執行指令的單位時間(cycle)越小,速度就越快。例如說Intel 486DX-33,是以33MHz(=33,000,000Hz/每秒鐘)為工作時脈,它其與同類型的486DX-25(24MHZ工作時脈)相比較,前者速度就比後者快上約33%。



5.IC製程目前有BiCMOS與CMOS兩類。一般是以若依線路精密度來分,是以微米(micron,=10的負6次方M, 也就是百萬分之一公尺)。目前的CPU製程,已經進化到0.25um,將來還會拓展到0.18um。



常見的電腦週邊設備
 電腦輸入設備
  所謂的輸入設備就是讓我們將資料輸入電腦的裝置,像鍵盤、滑鼠、掃描機、數位相機、麥克風.......等。
電腦輸出設備
  所謂的輸出設備就是可以將電腦處理結果顯示出來的一些裝置。 常看到的輸出裝置有,螢幕、印表機、喇叭.......等。
電腦儲存裝置
  電腦除了能夠做輸入、處理、輸出之外,還要能夠將資料儲存起來,那就是需要儲存裝置來幫助我們儲存資料,那有那些週邊設備是用來儲存的呢?包括軟式磁碟機,硬式磁碟機,記憶體.......等。